专注于秦创源——从“纸上科学研究”到“市场新宠”的减震技术,用了4个月的时间才将纳米材料带到普通人的家中

减震技术让纳米材料走入寻常百姓家

减震技术让纳米材料走入寻常百姓家

西部网讯(记者 兰逊鸽)3月29日,“聚焦秦创原 蓄力新势能”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西咸新区西部云谷三期的陕西拓锐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拓锐考公司)。在其展览室里,上演了神奇一幕:如橡皮泥般的新材料被拉扯、搓揉后,迅速产生应力反应,但是,当把“橡皮泥”放在地上用铁球撞击时,看似柔软的“橡皮泥”却格外“抗揍”。

这是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彦峰团队研发的纳米智能吸能材料。其原理在于,当纳米智能吸能材料受到外力时,经由特殊设计的分子电运动转化为热量并扩散到环境中,具有阻尼、吸能、减震功能,从而保护人或物不受损伤。比如,车辆发生碰撞后,该材料能够降低冲击力对电池的影响,使电池减少局部过热继而起火燃烧的现象,极大限度保护车辆和乘客安全。

过去,纳米材料经常被用在传感、医疗、量子捕捉等“高大上”领域,由于技术研发费用昂贵,一直没有得到普及。2020年,该项目研究取得初步成果,如何把科技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融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成了张彦峰思考的问题。

就在张彦峰一筹莫展之时,“春种”来了。秦创原春种基金是由陕西省、西安市和西咸新区联合出资设立的“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陕西省内高校师生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经过研判、分析,双方达成一致——春种基金出资50万元,占新公司10%的股权。仅仅用时4个月,该项目就实现了“纸上科研”到“市场新宠”的成果转化。

目前,拓锐考公司将纳米智能吸能材料一部分应用于运动防护装备上,已经使用在众多国内外知名运动品牌的鞋材上。而这个将纳米这个科技“新贵”融入到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公司,事实上是去年5月才成立的。

除了运动防护,在工业减震方面,该材料集中在建筑桥梁的速度锁定器、阻尼器、减震装置和汽车行业的减震需求;军警防护则应用在作训服、防爆服、防弹衣等防护用品上。

不只是拓锐考公司,随着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迅速落地成势,一大批科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西咸新区拔节生长,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选择就地落地转化,仅西安交通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就已有上百个。

你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将不会发布。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