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学家研发出多功能纳米微球 可提升肝癌栓塞联合治疗疗效
作者 吴苡婷
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肝癌具有微创、安全的优点,是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然而治疗后复发率较高是目前肝癌栓塞治疗比较棘手的问题。为提高疗效,利用多功能纳米材料作为栓塞微球也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宋少莉课题组与复旦大学药学院陆伟课题组以及上海健康医学院黄钢课题组开展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治疗诊断科技》上(IF 8.766)发表论文,报道了一种新型多功能纳米微球栓塞联合治疗肝脏肿瘤的研究工作。
栓塞微球因可有效加载多种化疗药物,且载药后药物能稳定缓慢释放,提高了肿瘤内化疗药物的局部浓度,同时可兼有栓塞与化疗作用,因而受到广泛关注但是目前栓塞材料主要存在的不足为:不能实时成像,无法对栓塞微球进行监测,难以实现精确递送;不可降解材料所造成的永久性栓塞,不利于复发时的重复治疗。因此,急需研发一种生物相容性高、可生物降解、影像与治疗一体化的多模式放射性栓塞微球。
在该研究中,上海几所高校组成的科研团队利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包裹紫杉醇和中空硫化铜纳米,形成粒径可控的栓塞载药微球,并标记放射性碘,制备多功能诊疗一体化微球。这种微球有良好的光热、光声性能以及载药性能,且可在肝脏及肾脏降解,可被用于光热治疗,药物控释,光声成像以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 CT)成像和放射治疗中。进一步研究表明,该微球可以联合栓塞治疗,放射治疗,化疗和光热治疗,彻底抑制肝脏肿瘤的生长,此外,微球介导的SPECT/CT和光声显像可有效地证实微球在体内靶向肿瘤的递送,及引导近红外激光照射范围。
上海健康医学院院长黄钢介绍说,新型多功能栓塞微球具有以下几个优点:通过纳米的光热效应实现药物的控释。同时,微球亦可长期稳定释药。微球的载药量可控,从而实现“精确”和“个性化”治疗。微球的直径可控,可调节粒径大小达到有效的栓塞。与传统碘油栓塞相比,更容易注射。因此,该诊疗一体化微球在肝癌栓塞联合治疗方面有潜在临床转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