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子河等7名中国学者被选为AAAs院士/外国院士。超材料将光子的动量减少到零,持续一周

来源:中国科学网、环球科学、科研圈、科技日报、光明日报、高分子科技、CellPress细胞科学等

  • 步行速度可影响生物学年龄

来源:Communications Biology

近日,发表于《通讯生物学》(Communications Biology)的一项研究中,对英国生物样本库超过40万成年人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步行速度与生物学年龄的遗传标志物之间存在明显联系。

该研究发现,当从端粒角度分析来看,保持快速步行,最多可以让生物学年龄年轻约16岁,在调整其他影响因素之后,生理学年龄仍然能年轻达2岁之多。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3-022-03323-x

  • 新型酸纳米胶囊可提升酸的使用寿命

来源:Energy Fuels

4月23日,发表于《能源与燃料》(Energy Fuels)的一项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酸纳米胶囊,可用于控制酸的释放以溶解细颗粒。

研究团队合成了不耐热纳米胶囊(NC)后将其分散到注射盐水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纳米流体(NF)胶囊酸。测试结果表明,酸纳米流体的pH值为5.67,而游离酸的pH值低于1,说明纳米胶囊对氢氟酸颗粒起到了保护作用,使氢氟酸释放变缓。前20小时内,使用胶囊酸的溶液的溶解速率也会降低至70%。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nergyfuels.2c00544

  • 超材料将光子的动量减小到零

来源: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4月25日,发表于《光:科学与应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的一项研究,模拟出一种折射率接近零的材料,它能够将入射光子的动量减小到零,从而形成一系列奇特的现象。

研究人员模拟计算了将零折射率材料放置在双缝后面会发生什么,结果发现干涉条纹消失了。在零折射率材料中,几乎可以确定光子的动量接近于零,而它的位置则完全不确定,可能处于材料中的任何位置。研究人员表示,该分析有助于理解低折射率系统中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77-022-00790-z

  • 新热解工艺能跨尺度调控半导体结构

来源:ACS NANO

4月26日,发表于《美国化学会·纳米》(ACS NANO)的一项研究,开发了一种新的热解工艺,能够在微观到宏观的跨尺度内,调控CNP半导体的结构及其电性能,这种纳米材料有望成为未来可持续电子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人员通过碘分子调控热解,有效保护了CNP在加热过程中的纳米结构 。同时,控制其干燥过程能实现对材料孔径在纳米和微米级间的调控,而且改变热解时的温度能有效控制CNP的电性能。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1c10728

  • 在陨石中发现DNA和RNA的重要成分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4月26日,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项研究发现,嘧啶碱基可能是由碳质陨石带来地球的。

研究人员使用专门开发的技术,分析了3颗碳质陨石,首次发现了胞嘧啶、胸腺嘧啶和它们的一些同分异构体,这些化合物存在的浓度与模拟太阳系形成前条件的实验预测的结果相近。研究表明,这些碱基及其衍生物可能是在星际介质中经由光化学反应产生的,随后在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中融入了小行星,最终通过陨石抵达地球,而这可能对早期生命遗传物质的诞生起到了一定作用。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29612-x

  • 新跳跃型机器人跳跃高度可达30米

来源:Nature

4月27日,发表于《自然》(Nature)的一项研究,展示了一款跳跃能力极强的机器人,该机器人高30厘米,重量为30克,但能够跳跃32.9米。

这款跳跃机器人有一个旋转电机,能够在跳跃前多次转动,并将能量储存在弹簧和橡皮圈中,从而跳得更高。研究人员表示,在比地球引力更弱的月球上,该机器人可以跳跃至125米高,一次跳跃就能穿越500米的距离,或可用于地形的勘探调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606-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2022年度项目初审结果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4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公布了2022年度项目初审结果。

集中接收申请期间,基金委共接收各类型项目申请294396项,经初审共受理项目申请292827项,不予受理项目申请1569项。基金委将向各依托单位发送纸质初审结果通知,并以电子邮件形式通知不予受理项目的申请人。依托单位可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查询本单位项目申请受理情况。申请人如对不予受理决定有疑问,可向相关科学部咨询;如对不予受理决定有异议,可在2022年5月17日16时前向相关科学部提出复审申请,复审结果将在6月8日前书面通知申请人。

  • 氧化硅气凝胶使聚氨酯及普通织物无源辐射致冷

来源:Advanced Science

4月27日,发表于《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的一项研究,开发了一种以广泛应用于服装领域的热塑性聚氨酯为基底,氧化硅气凝胶颗粒为功能基元的辐射致冷薄膜。

研究人员通过非溶剂相分离策略形成微孔,增强薄膜的透湿率以及光学散射中心提高太阳光反射率,同时利用疏水氧化硅功能基元提高PDRC材料的疏水性能,使其免于雨水淋湿、灰尘污染,延长致冷薄膜的使用寿命,在夏天可实现相较于环境温度10℃致冷效果。该薄膜还具有超强的柔性和可裁剪性,可以折叠、卷曲,裁剪成各种形状。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201190

  • 气候变暖或将导致三分之二的海洋动物死亡

来源:Science

4月28日,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全球气温继续保持上升趋势,超过三分之二的海洋动物将会死亡,而大幅减少或扭转温室气体的排放趋势,或将使这些海洋生物的灭绝风险降低70% 以上。

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大型的生态生理学模型,分析了海洋中单一物种的生存极限,评估了在气候变暖的情景下这些海洋物种的灭绝风险。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全球气温保持现有的趋势,全球的海洋生态系统可能会经历一次大规模的灭绝。由于栖息地气候改变,极地的海洋物种可能面临完全灭绝的风险,热带地区海洋物种的丰富度也会极大地下降。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e9039

  • 饶子和等七位华裔学者入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外籍院士

4月28日,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AAS)公布了最新一批院士的名单,共有来自数理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人文、公共事务、商业与行政管理学领域的261余人当选为2022年AAAS院士(或外籍院士),以表彰他们在各自领域所做出的杰出成就。

其中包含7位华裔学者,分别是顾成华、饶子和、黄佐石、李水城、李翊云、邬似珏和周敏。

  • 新研究实现二氧化碳到葡萄糖和油脂的合成

来源:Nature Catalysis

4月28日,发表于《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的一项研究中,通过电催化结合生物合成的方式,将二氧化碳高效还原合成高浓度乙酸,进一步利用微生物可以合成葡萄糖和油脂。

研究团队采取“两步走”策略,即先高效得到一氧化碳,再从一氧化碳到乙酸,并通过新型固态电解质反应装置极大地提升了二氧化碳“变身”乙酸的转化效率,这也被业内人士认为是该研究的最大亮点。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9-022-00775-6

你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将不会发布。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