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中国纳米技术在美国西部山谷“解渴”

新华社美国史密斯山谷9月14日电特写:中国纳米技术为美国西部山谷“解渴”

新华社记者黄恒

美国内华达州北部的史密斯山谷,干旱期进入第四年。曾经被农作物覆盖的山坡如今只剩大片枯草,了无生气。

然而,久违的欢乐交谈声12日从山谷中传出,那里的一个苜蓿种植农场刚刚结束一场意义非凡的收割——这片应用了中国纳米土墒材料的苜蓿田有望成为生动样板,为美国西部各州抵御干旱带去新的解决方案。

带领收割队干活的农业工程师拉尔夫·诺迪笑着说:“加了纳米材料的苜蓿田一看就长得比较好。”

近年来,气候变暖、水资源缺乏,包括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州在内的美国西部地区面临严重干旱。加州政府不得不在2015年颁布了强制节水25%的“史上最严节水令”。

今年早些时候,内华达州的企业团队从中国成都引进了材料科学家师昌绪带队研发出的“正光纳米土墒材料”,帮助实现农作物大量节水目标。

“纳米技术能够把微材料做得非常小,纳米材料通常有8个面,像蜂巢一样,所以通过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微生物环境,能够将水分和养分锁住,”将该技术引进美国的工程师泰德·温立斯在试验田中向新华社记者介绍说:“这样一来,水分不易丢失也不易蒸发。”

3月,美国团队开始在史密斯山谷的这家农场进行纳米土墒材料节水实验。负责本次苜蓿实验的诺迪曾多次与中国团队交流,确定实验方案,将5英亩(约合30亩)试验田分为4个对照组12个种植区块,5月正式开始种植,并监测苜蓿的生长情况。试验田本月12日迎来第一次正式收割。

温立斯介绍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使用纳米材料的苜蓿田产量更高,而且可以节水超过30%,同时吸收更多的养分,蛋白质含量增加10%到30%。”

被誉为“饲草之王”的苜蓿是内华达州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也是史密斯山谷主要的种植作物。然而该地区近几年的年降雨量仅为77到102毫米,远低于西部400到500毫米的平均年降雨量。如果这些中国研发的纳米土墒材料能够得到普及使用,无疑将为连年欠收的当地农民带来新希望。

据介绍,纳米土墒材料的使用并不复杂,在播种前将这种如细腻沙土一样的材料混进土壤中即可。纳米材料的作用寿命大约是一年,再次使用时,只需将新的材料撒到田里,并充分灌溉使其渗入土壤。在内华达州大面积的农场实验之前,这项中国纳米技术已在该州拉斯维加斯的民宅草坪上进行了长达8个月的节水抗旱实验。

负责草坪实验的工程师瑞克·格兰特曾直接接受中国团队的培训,他说:“我们想看一下在持续高温(38摄氏度以上)的情况下,这个纳米材料的效果怎么样。结论是,它可以节水50%。”

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也在8月开始草坪节水实验。温立斯的团队同时在积极准备更多的大型实验项目,希望可以将这种材料带给更多的美国农场。

“这项技术正是我们非常需要的。内华达州是美国干旱最严重的州,加州也已经好几年处于极度干旱状态,而这两个州恰恰又是农业大州,”温立斯团队的商业开发主管格兰特·安德森说。“在破纪录的高温和日益减少的降雨量双重压力之下,我们真的需要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农民保住他们的农场,保住他们的收成。”(完)

你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将不会发布。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