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材料 跨学科发展的综合应用
9月22日,由南京生物医药谷、江苏省复合材料学会生物基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南京生物工程学会等共同主办的2017中国江苏生物材料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南京召开。论坛针对高端医疗器械、新型医药载体材料、纳米生物材料、生物医药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应用进行讨论、研究。
生物医用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能、功能,可用于动物器官和组织的修复与替换、疾病诊断与治疗,与动物生物相容的一类材料。高分子材料以其特有的性质和优点,在生物材料中占有很大比重,广泛应用于心血管、骨修复、神经传递、皮肤、器官、药物控释等领域。
“近年来,临床医学和药学的发展解决了人类异体器官移植的难题,与此相对的,作为人体器官和血管制备所需的血液相容性生物医用材料的需求也就日益凸显。”南京市师范大学教授沈健在活动中指出,要跨越非生命材料和有机活体之间的鸿沟,需要药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材料学、医学、计算机科学的系统努力。要通过学医产协同开展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以及临床应用和工业生产,强化学科交叉渗透,促进特色研究平台和团队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产生重大创新成果。
生物基材料是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通过生物或化学方法合成出的一类新材料,注重生产原料的生物来源性和可再生性,是当前合成材料的重要方向。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应汉杰教授在《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报告》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攀升和资源的日渐趋紧,生物能源产业、生物制造产业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发展热点,生物基材料由于其绿色、环境友好等特点,正逐步成为引领当代世界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兴疏导产业。
目前,我国生物基材料产业科技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如全降解生物基塑料、木基塑料、聚合超大分子聚乳酸、农用地膜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许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重点企业在生物基材料研究上都取得了颇具特色的研究成果或产业化技术成果。同时,我国生物基材料总量还以20%的年增长率不断攀升。
“我国在生物基材料方面的研究和产业化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产品性能、制造成本、关键技术、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规模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必须加快突破生物基材料制造过程的生物合成、化学合成改性及树脂化、复合成型等关键技术,促进重要生物基材料低成本规模化生产与示范,构建生物基材料研发平台,提升生物基材料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化石资源的有效替代,为生物基材料产业培育提供科技支撑。”应汉杰表示,我国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应深化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加速技术进步,以便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种创新型产品,从而推动我国生物基材料产业整体水平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