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悠闲的人都喜欢征服它,却也因此丢了性命
推荐电影
微米是认真的
世界第二高峰是哪一座,几乎没有多少人知道。
不过,要问你世界第一高峰是哪一座?
几乎百分百的人都会脱口而出:珠穆朗玛峰。
尽管两座山峰高度仅差200米,但人们从来只记得第一。
考试如此,登山亦如此。
自1963年英国人埃德蒙·希拉里、丹增·诺尔盖首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以来,梦想登上珠峰峰顶的人前仆后继。
其中一部分人成功了,一部分人从此留在了那里。
截至目前,有250具尸体留在珠峰上。
图为珠峰上其中一具尸体
假如给你一个登顶珠峰的机会,你会去吗?
小鱼今日推荐——
《绝命海拔》
Everest
英文名《Everest》,其实就是珠穆朗玛峰的意思。
中文翻译成《绝命海拔》,很符合电影主题。
电影改编自美国作家乔恩·克拉考尔所著小说《Into Thin Air》(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这本书豆瓣评分高达8.9,超过一半人给了它5星评价。
故事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
讲述1996年,两支商业探险队合作攀登珠峰。
不过死伤惨重,8人死亡,曾是历年来攀登珠峰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这一记录直到2014年,珠峰发生一场雪崩,16人遇难。
影片从罗布·霍尔领导的商业团队整装待发开始。
这一次,商业团队要带领三位客户登顶。
一位脾气暴躁的中年大叔贝克,一位已经年老的邮差道格,一位爱好登山的日本妇女恭子。
当问及三人为什么要攀登珠峰的时候,他们无一例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贝克想获得新生。
道格想在孩子面前树立榜样。
幸子已经登过7座大峰中的6座,剩下一个是她登顶的理由。
一路上坐飞机转大巴,最后步行才终于到达珠峰脚下。
而此时距离真正攀登珠峰,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长达40天的训练,是为了做足准备,也是为了降低风险。
训练时就出现这样两个状况。
想要登顶要经过危险的冰瀑地带,这里丘壑纵横,两条沟之间需要借助云梯进行,而下面是深不见底的深渊。
掉下去,必死无疑。
贝克正走在云梯中段,突如其来的雪块崩塌,他差点掉下去。
年老的道格身体本就不好,训练时出现高原反应,一直咳嗽。
而此时的珠峰脚下,汇聚了其他几个登山团队。
不约而同地,几个团队选在同一天5月10日攀登。
紧接着问题就来了,道路艰险的世界最高峰珠峰,很多地方只能容纳一人通行。
也就是说,攀登的人越多,等待的时长越长。
要知道,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
等待的时长越长,消耗的氧气越多,登顶珠峰的机会就越小。
罗布和其他几个登山团队商量,没有达成统一。
为了确保带领客户安全登顶、安全返回,罗布和史考特·费雪领队的登山队伍合作。
但是两个团队之间又存在竞争关系!
同为商业团队,带领客户登顶珠峰再安全返回,成功率越高,来年才会有更多客户报名。
虽然合作达成,但其实两个团队之间合作意识并不强。
登山过程中,两个队伍交流很少,几乎是你爬你的,我爬我的。
除了风暴的原因,人为也是造成这么多人死亡的原因之一。
比如说,作为团队领导者的罗布,明明知道下午2点以后下山有多危险。
一个是氧气不足,再有珠峰天气变幻莫测,危险随时会降临。
面对迟来的道格,罗布决定帮其登上峰顶。
直到下午4点,他们才到达。
返回到希拉里台阶的时候,道格的氧气耗尽。
而此时,风暴来袭。
面对双重困境,最后下山的罗布和道格究竟能否安全回去?
这部电影是一场群戏,没有主角配角之分。
在这次登山中,所有没有登上、或登上的人,所有死去的、或活着回来的人都是主角。
而群戏的缺点就在于,人物众多,一旦交代不够,就容易混乱。
导演巴塔萨·科马库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处理好,人物立不住。
虽然也有几个小场面来展现人物,可能是人物太多了吧,感觉不到重点。
再有,作为一部电影,戏剧冲突太急促。
戏剧冲突是有的,比如罗布和贝克之间,几个同时要登顶的团队之间。
但导演选择了匆匆一笔带过,观众还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这个冲突就过去了。
这些都直接导致了电影在豆瓣上只有7.4分,无法和小说相比。
电影评价不高,小鱼为什么要推荐?
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对珠穆朗姆峰的特殊情感。
假如给你一个登顶珠峰的机会,你去吗?
不用急着回答,先在心里想一想。
也许你可能会去,也许你一定不会去,但你想去吗?
特别不喜欢这样一个言论。
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旅游,钱空了,身体还累,不值得。
这样的人,他一定不会明白,当你站在故宫里那一刻的感动,全身血脉的流动让你觉得自己是真切地活着。
他也一定不会明白,这些带着心里某种期许登顶珠峰的人,站在峰顶那一刻,他们内心里的感受。
一定不一样。